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农村中小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面临着如何“稳中求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
稳中求进,意味着农村中小银行需克服自身劣势,利用好自身优势应对各种挑战,做好做实做强服务,做好合规管理和风控,利用金融科技加速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地提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七部分强调“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其中第三十点要求“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聚焦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落实农村普惠金融要求。自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普惠金融”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后来还强调了农村普惠金融与数字化相结合的重要性。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为具体地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纲要》还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普惠性”“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要点。
农村中小银行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当前,农村中小银行面临巨大的数字化转型压力。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与大行相比,农村中小银行普遍缺乏较强的金融科技和相应的人才储备。大型国有银行往往具有较强的金融科技水平、较为完备的金融科技人才储备,并逐步形成了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农信机构则强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基层网点多的优势。村镇银行往往规模较小,其数字化转型严重依赖发起行的支持,金融科技水平较弱,相关技术人才不足。当然也有一些村镇银行脱离发起行而购入第三方数字信用评价与授信系统。
根植“三农”的农村中小银行除缺乏金融科技和相应的人才之外,仍存在诸多困难。
一是农村中小银行的资金规模和经营规模大多有限;产品创新不足。
二是农村中小银行业务经营的地域范围主要限制在县域内,影响其盈利能力。
三是一些县市农信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经营不可持续,另外,大股东干预经营导致的操作风险也很大。
四是由于农村中小银行大多缺乏资金实力和规模优势,难以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者优先开发金融科技产品或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体性数字化转型,一般会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跟进者,在此基础上寻求低成本地开发适合自己的金融科技产品或数字化金融服务管理系统。
五是农村中小银行业务主要依赖贷款业务,业务品种较少、新业务种类受政策限制较大。
六是农村中小银行网点多、信贷员多、进村多,单户获客和处理贷款的成本相对较高,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单户贷款额较小、笔数多,获得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风控和追债成本较高。
七是农村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较高。吸收存款成本高的一个原因是机构的信用不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区域性商业银行,这导致农村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八是国有大型银行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贷款利率低于农村中小银行,在通过发放更低利息贷款争夺农村中小银行存量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方面有较大优势。国家鼓励各类银行机构开展更多的普惠金融服务,要求降低利息甚至利润。国有大型银行利用低成本得到的存款扩大对农村地区的放贷规模,利息远远低于农村中小银行,易从农村中小银行争夺到较优质的客户。
九是农村中小银行尚未在全国层面建立行业组织,未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利益共同体。
十是农村中小银行缺乏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包括专业化、低成本、面向成员的金融科技服务,也没有行业组织培育的专业中介部门,以专业的方式帮助农村中小银行发现有资信的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提供机构,协助全国农村中小银行从其获得准批发性、较低成本的金融科技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并监督这些第三方服务提供机构。
普惠金融中的中小银行优势
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有待提升。这可以从一些县级农村中小银行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总体信贷覆盖率得出。信贷覆盖率是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贷款户占全部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的比例。在不少县域,农村中小银行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率仍偏低。还有一个指标是全部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的信贷额占整个县域信贷总额的比重,目前这个比例也偏低。另外,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银行的存贷比也有待提高。
但是,农村中小银行特别是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不可低估。比如,农信机构目前在县域的网点最多最密,有着数量最多的信贷员,也有着时间最长、最全的农户信用记录。邮储银行在县域的网点数仅次于农信机构。所以,农信机构和邮储银行一般强调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线上化和线下化运作相结合。这就是金融学强调的“下沉”服务。由于移动互联和线上服务的发展势头猛烈,“下沉”服务不是单指线下对接农户信贷需求,而是线上和线下两头推进。目前,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数字信贷金额较低。农信机构现在是最有能力做好农户信用评级的机构。农信机构的这些信息需要与自己的数字化授信和放贷系统相结合,与大数据手段相结合。现阶段,农信机构仍需做好这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在竞争过程中,农信机构需做好数字化转型,同时进一步做好“下沉”服务。村镇银行和农信机构一样,其优势是扎根农村,有着接近客户、获得信息的信息优势。而信息或数据,是银行最为重要的资源。很多经济学家把信息分散称为信息不对称障碍,实际上,通过利用拓展的数字化技术和市场手段、完善和利用更多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分散的信息就变成了资源。农村中小银行可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的信息,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农村中小银行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方面有较大优势。普惠金融首先强调包容农村的长尾客群,即原来未覆盖到、现在需要覆盖到的群体。农村中小银行在解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覆盖面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信用评级没有重大问题的,只要有需求均可提供小额信贷资金,形成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记录,培育其信用,逐步扩大对其信贷服务。由于单笔额度小,贷款风险也较小。对信用较好的信贷主体,以后可发放更大额的贷款。孟加拉乡村银行就是先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在培育信用记录后慢慢扩大信贷额度的银行之一。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首先要提升获得贷款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占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数量的比例;其次是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县域总贷款的比例;再次是县域总存贷比和各家银行的存贷比。此外,还需要考核农村中小银行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长期贷款的户数与余额。这些均需纳入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指标。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目前,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价格竞争局面一时难以扭转,市场较难规范。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吸储成本低,下沉到县域乡镇后,可通过贷款定价低的方式抢夺农村中小银行的优质客户。然而,社会信用体系、征信体系、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在不断加快,尤其是政府推行的社会信用体系即诚信体系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失信人员的惩戒和对所有农村人口的警示作用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形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不断推进,线上授信、线上申贷、移动支付、超级金融柜台、一站式服务等智慧银行功能不断增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农村中小银行需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贷数量和获贷率,以及两个主体获贷额占县域总贷款的比重,增加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长期贷款或循环贷款,增加线上信贷产品。农村中小银行需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为自己创造价值,扩大和巩固自身生存空间,做到“稳中求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