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近年来,ESG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追求稳健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融合目标的重要抓手,并已成为银行治理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发布《银行业ESG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银行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现状、趋势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报告》打开银行业ESG建设行情窗口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从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强化金融监管等方面,为银行业加强ESG建设,更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银行业是我国最早重视和推进社会责任与ESG 工作的先锋行业之一。早在2007年,原银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奠定了银行业社会责任与ESG工作的重要基础。此后,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普惠金融、ESG 整体性等政策相继发布实施,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银行业ESG政策体系。
银行开展ESG建设,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自身高质量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在政策引导、行业推动、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多方共促作用下,我国银行业ESG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棕色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金融产品供给,有力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通过积极开展普惠金融实践,为小微企业、特殊人群等提供适合的金融服务,服务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显著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通过在治理与战略层面的ESG顶层设计,在业务层面推进ESG 融入,重视可持续运营,加强ESG信息披露,促进资产结构改善与资源优化配置。
《报告》旨在系统展示我国银行业ESG发展历程,客观评价我国银行业ESG发展水平,持续跟踪我国银行业ESG进展,为社会各界了解银行ESG发展提供参考,并通过ESG实践经验的萃取和共享,进一步促进银行业更好落实ESG相关政策要求,不断提升ESG能力与水平。《报告》还将持续完善评价方法,扩展纳入评价的银行范围,拓宽数据来源,提升评价频率和时效性,为社会各界提供更高质量、及时有效了解银行业ESG进展的窗口。
银行业ESG评价方法与指标解析
在评审过程中,《报告》充分考虑法律与政策 要求,银行业ESG信息披露实际水平,参考国际通行ESG标准指南,研究编制了“银行业ESG评价体系”,以系统评价银行的ESG风险与机遇管理能力。纳入本次评价范围的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共162家,数据来源于银行公开披露报告、政府公开数据以及其他公开渠道,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经沉淀后有效样本为142家。
银行业ESG评价中的环境因素(E)评价,主要考量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环境因素考量银行绿色运营,通过信贷、投资等业务环境促进全社会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表现。做好银行在上述环境因素方面的绩效评估,有助于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进一步目标化和指标化,将相关指标更清晰、具体地融入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绩效考核。
银行业ESG评价中的社会因素(S)评价,应符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社会因素考虑银行如何处理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和经营所在社区的关系,包括雇佣、健康与安全、发展与培训、劳工准则、供应链管理、产品责任、社区投资等方面的表现。公司提升员工薪酬福利、保障健康安全,促进员工成长发展,让劳动者在市场中获得公平、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收入,反映的是在初次分配中的贡献;按时、足额纳税,提升纳税透明度,反映的是在再分配阶段的贡献;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积极贡献乡村振兴,支持相对困难的地区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反映的是在第三次分配中的贡献。做好对银行在上述社会因素的绩效评估,有助于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落实到银行业管理过程、绩效考核和信息披露。
银行业ESG评价中的治理因素(G)评价,考量符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要求。治理因素涉及董事会架构及多元化、股东权益、腐败及贪污、内部控制、税务策略等方面。治理层面的ESG重点关注银行如何从治理层面推动ESG战略的制定、推进与监督,形成自上而下推动ESG 的文化氛围。做好公司ESG治理方面的绩效评估,是公司保证和提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方面绩效表现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与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等共同创造和丰富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精神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评估发现,银行业普遍重视风险控制和商业道德风险防范,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实践,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助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发展,ESG表现整体上处于进取阶段,上市银行整体处于优秀阶段。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社会领域表现突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ESG表现脱颖而出。
核心发现 揭示银行业ESG“发展密码”
《报告》以142家样本银行ESG表现平均得分为依据,对照评价结果的划分等级可知,银行业ESG总体发展水平处于进取阶段,即ESG平均表现处于中上等水平,能够较有效地管控重要的ESG风险,抓住ESG带来的业务机遇。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ESG发展已进入优秀阶段。ESG表现位于平均水平和最佳水平之间,ESG风险机遇管理能力较强。在环境领域、社会领域和治理领域的平均得分集中度较高,说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环境、社会、治理各领域的表现均相对均衡。
股份制商业银行ESG发展步入优秀阶段。ESG表现差异化程度较高,股份制商业银行ESG最高得分相比最低得分高出33.66%,在环境、社会领域的得分分化程度均较高。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得分表现较好,接近银行业整体治理平均水平,表现较均衡。
城市商业银行ESG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发展阶段。ESG 风险机遇管理能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下但无重大劣势,抓住了部分领域的ESG发展机遇,与银行业整体水平处于同一阶段。城市商业银行ESG得分的内部分化程度较高,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差距较大,最高分相比最低分高出132%。在环境领域中,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环境得分较高,少数银行得分较低。在社会领域中,城市商业银行在四种类型的银行中社会得分的分化程度最高,最高社会得分和最低社会得分差距较大。
民营银行ESG发展水平与城市商业银行相同,也处于发展阶段。少数民营银行ESG得分较为突出,达到进取等级。部分民营银行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得分较高,超出所在分组的总体水平所处范围。民营银行ESG总体得分较低可能由于部分民营银行未发布包含ESG信息的ESG报告、年度报告,ESG透明度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银行总体ESG表现已进入优秀阶段,总体ESG风险机遇管理能力较强。46家上市银行中,ESG表现达到优秀等级的有26家,占上市银行总数的56.52%;其他上市银行处于进取等级。上市银行在治理领域表现较为突出,治理体系更完善,明确ESG治理架构与战略性规划的比例也较高,为自上而下开展ESG管理实践、提升ESG绩效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环境领域的表现相对薄弱,有待加强在废弃物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实践。
非上市银行的总体ESG表现处于发展阶段,ESG风险机遇管理能力低于银行业整体水平,ESG风险防控能力与把握ESG发展机遇的能力有待提升。非上市银行ESG表现跨越3个等级,处于优秀等级的有1家,控制ESG风险敞口和把握ESG 发展机遇的能力较强,在非上市银行的ESG实践中起到了模范作用;有16家银行达到了进取等级,在非上市银行中占比16.49%,具有一定控制ESG风险敞口和把握ESG发展机遇的能力;其他银行处于发展等级。非上市银行在治理领域的表现分化程度较大,在社会领域的表现也呈现一定的分化特征,但在环境领域的得分整体上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在环境表现方面,银行是践行绿色金融的重要主体,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快速增长,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优化创新。绿色金融议题旨在评价银行的绿色金融管理完善程度及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样本银行绿色金融平均得分在环境议题中得分最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平均得分超过0.7,积极发挥落实绿色政策的示范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创新、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在社会表现方面,《报告》的评价具体分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员工权益与发展、社会发展贡献、供应链可持续管理六个方面。银行业在社会发展贡献方面评分最高,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普惠金融和社会发展贡献方面表现较为突出,银行业在员工权益与发展、供应链可持续管理方面的表现有待提升。 在治理表现方面,商业道德、风险控制和 ESG治理是银行业最为重视的治理实践,银行注重建立ESG治理架构,重视商业道德建设,积极防范风险保障业务发展。在ESG透明度、ESG战略规划方面有提升空间。
驭势而行 把握银行ESG转型先机
《报告》从政策引导、社会推动、国际合作、银行实践四个角度展望了银行业ESG发展趋势。
构建更加完善的银行业ESG政策体系。2022 年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首次明确了银行业ESG风险管理要求。银行业积极落实指引要求并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客户ESG数据获取、ESG评价指标构建等方面的具体挑战。我们期待形成更加完善的银行业ESG政策体系,推动银行业ESG管理绩效进一步提升。例如,加强政府机构跨部门协作,出台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统一政策指引,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为银行业开展对公客户ESG 评价提供高质量数据供给,提升评价有效性。进一步明确银行业开展信贷等业务ESG风险评价的具体指引,包括评价指标构建、评价结果运用、ESG激励与监督机制等方面,推动银行业规范开展ESG信贷等业务风险管理工作。
营造更加有效的银行业ESG社会促进机制。随着绿色低碳等可持续金融产品服务消费需求增加,金融消费者将更加关注银行业ESG管理与产品供给情况,推动形成更成熟的ESG金融产品市场。伴随以IFRS S1、S2为代表的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基准形成,我国ESG披露标准及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推动企业ESG信息披露意识、质量提升,将为银行业ESG风险管理及业务创新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社会组织、行业组织等社会监督力量提升对银行业ESG的关注度,将促进形成全社会关注、促进银行业ESG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方机构加强ESG 评价相关的信息技术、数据、专业方法、工具等丰富完善,将进一步助力银行业ESG工作高质量开展。
开展更加广泛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随着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热度越来越高,我国银行业将进一步扩展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加快形成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全球一致性标准。加强中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国际分享,借鉴国际可持续金融最佳实践,推动国内与国际逐步建立更加一致性的ESG金融产品分类、评估标准及方法,创新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落地更加扎实的银行业ESG实践行动。银行业ESG发展最终需要依靠银行主体的积极探索实践。在基于ESG风险机遇的市场机制逐步构建完善的推动下,银行业ESG实践有望进一步深入发展,形成更系统完善的治理机制,更多元创新的环境与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资金引领作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金融解决方案。
立足自身管理实际,提升ESG治理实效。当前,部分先锋银行已搭建明确的ESG治理架构,为从战略层面规划与推进ESG工作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应注重发挥ESG治理的引领作用,带动自上而下形成有效推进ESG工作的管理系统,将ESG要求融入日常经营,加强ESG文化建设,形成真正促进ESG绩效提升的有效机制。对于已明确ESG 治理架构的银行,应加强内部ESG能力建设,包括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ESG战略意识及能力建设,中层管理人员将ESG融入日常的能力提升,以及基层员工的ESG业务实际操作培训。对于尚未明确ESG治理架构的银行,应意识到ESG工作开展的复杂性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尽快搭建ESG治理架构,为下一步开展ESG工作打好基础。对于未发布ESG报告的银行,可考虑以ESG信息披露工作为切入点,发挥以报告促管理的作用,通过编发ESG报告,打开开展ESG工作的突破口。
加强风险量化分析,提升风险管理韧性。随着气候变化、生态丧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银行加强气候、生态等对业务风险敞口影响的量化分析势在必行。银行业应积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加强环境领域的非传统风险量化测算,完善相关应对策略,提升风险敞口管理的有效性。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创新研发棕色转型、生物多样性投融资等金融产品研发,通过创新信贷、债券、保险、基金及相关衍生工具组合,实现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小微与农业主体绿色转型等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同时,构建可持续的日常运营管理体系,倡导员工ESG绿色办公与绿色出行,持续优化绿色供应链,不断提升银行绿色经营绩效。探索金融支持气候变化路径,促进ESG业务创新,支持“双碳”目标落地。
加强差异化金融产品开发,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促进绿色发展,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为银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银行业应更加关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风险等关键议题,深度融合自身业务,促进资金向符合国家战略引导方向流动,向ESG表现好的领域流动。继续加强普惠金融服务。丰富面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推动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发挥金融行业特色助力乡村发展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加大可持续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在金融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客户利益,避免虚假宣传等误导性行为,提升售后服务能力,保障客户满意度。扩大ESG理财产品规模,引导金融产品可持续消费,让社会资金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领域流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实践,为员工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提供支持,帮助基层员工更新和增强职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技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要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进程的推进,银行业ESG面临更新、更多、更高的要求。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持续发布中国银行业ESG发展研究及优秀银行评价结果,构建中国银行业ESG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基准,推动银行业持续加强ESG意识和能力建设,更好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